GPS面世前,飛機靠什么不迷航?
前幾日有人問,是否有碰到過迷航?
迷航?好像在七八十年前非常常見,自從各種導航技術(shù)健全,特別是衛(wèi)星定位系統(tǒng)出現(xiàn)后,就變得少多了!
那樣,就有人好奇:
飛機在GPS發(fā)明以前,靠什么定位導航呢?
導航
上空引航,這種情況不是擁有飛機以后遇到的,至少在熱氣球飛艇時期就已經(jīng)有人開始著手克服了,廣西gps銷售商表示,較早的航行導航很簡單,基本就是拿眼睛看,或者說是按地面標識航行。再后來飛得高了,飛得遠了,尤其是要跨洋航行,只靠地面標識導航做一套就不可靠了,那怎么辦?用儀表導航唄。
航空羅盤
航空一開始和航海學,用類似指南針的航空羅盤,并且還真有航空員用普通羅盤導航,但是大家也知道,羅盤有時候也不可靠。然后擁有無線電羅盤,簡單說就是發(fā)送一道電磁波到無線導航臺,根據(jù)電磁羅盤引導順著無線電航行。
六分儀
天文羅盤和航海導航的原理類似,可以根據(jù)時間不同,判斷星體來判定自身地理位置開展導航,例如:用準確的水平儀看太陽、星辰明確經(jīng)緯度;比水平儀更老的還有牽星板(一種低精度水平儀)。廣西gps銷售商表示,航空員粗略的能用路面標識物和地圖比照分辨自身大致部位(比如你能夠順著河飛)。
自然,這都較為考驗人的導航水平,因此那時的飛機飛遠路都有可靠的導航員,承擔時刻測算、定位。例如二戰(zhàn)時期的轟炸機都有導航員一職,飛機還給他們配了觀查天上(應用六分儀)的視窗。
B-17轟炸機,能夠看見頂端炮塔后邊有一個半圓形的玻璃罩,這便是導航員觀查天空的部位,許多那個時代的飛機都有這樣的設備。
飛機導航員這個職位一直到80時代依然有,而像波音737-300這種飛機都還一直留出觀查天空的視窗(正副駕駛頭上各有2個小方窗子)。
但即使是這樣,依然有飛丟時,那便是大家說的迷航咯,由于迷航引發(fā)的事故頻頻發(fā)生。船還好說,飛機就需要盡早找到一個機場落下去,不然沒油了機場還沒找到就麻煩了。1988年時國內(nèi)2603號班機就發(fā)生過迷航的現(xiàn)象。
像美軍的艦載機飛行員如果找不到自已的航母,落到其他航母上,飛機會被這樣:
飛機原本的噴涂Navy(海軍)被劃去寫個“一定是空軍”,把垂尾的F補成“搞砸了”,駕駛室下邊寫了一排“航空員亞當斯簽到,我想當名Ubangi”(Ubangi就是非洲那類在嘴唇上掛個菜盤的人種)。
那么看見確實比較慘!因此GPS針對航行行業(yè)那是相當重要的。
說到這,不得不提這倆導航,VOR和TACAN。盡管現(xiàn)在GPS已經(jīng)基本上普及,廣西gps銷售商表示,這幾種導航方式仍然在軍用和民用航空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。
甚高頻全向信標
VHFOmni-directionalRange,一般簡稱為VOR,是一種飛機使用的短路線無線電導航系統(tǒng),運用接受地面上的固定無線電信標網(wǎng)絡所發(fā)送、處于108至117.95兆赫的較高頻信號來判定飛機自身位置,以維持在設置的航線上。
一開始要在1937年由美國逐漸發(fā)展并在1946年逐漸布署,VOR已是今日全球航空產(chǎn)業(yè)的導航規(guī)范,運用遍布民用航空與通用航空行業(yè)。但近年來因為GPS的逐漸普及,反而有部分機場撤銷本來所設VOR的情況。
戰(zhàn)略上空導航
(英文:TacticalAirNavigation,簡稱TACAN,統(tǒng)稱塔康),能夠為使用人給予終點(如航母、空軍基地等)的方位和斜距,一般由部隊應用,算得上是民航用途DME/VOR的軍用進階版。
運載在飛機的塔康系統(tǒng)能夠調(diào)頻便接受終點信號。一開始塔康僅可以進行地對空的信號接收,但后來亦可以進行地對空/空對空的方位和斜距資訊溝通。
二戰(zhàn)時,英國曾發(fā)明一種儀表空襲系統(tǒng)(Oboe),而“戰(zhàn)略上空導航”就是這個多面的衍化、演變商品。1955年起,戰(zhàn)略上空導航獲美軍選用。
無論哪種方式導航都不能做到100%靠譜,因此通常是幾種方法混用。在飛行中,一般會創(chuàng)建很多導航站,飛機沿導航站航行。當路面空管發(fā)覺飛機偏移航向時,會通告航空員立即調(diào)整。
所以就算是今天,GPS都是儀表飛行不可缺少的物品。
對別人來講,GPS功效可能不明顯,而對航行來講,它真是算是大救星了。
服務熱線
15877173828